为什么我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原因可能出乎你意料

想一想,你上次向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什么时候?你上次指正别人的错误又是什么时候呢? 是不是第一个问题自己都想不起来啥时有过了,而第二个问题似乎几小时前就刚做过。 为何我们会这么坚持“我对你错”呢? 主要有四个原因(估计其中有三个原因你可能不知道,哈哈)。

原因一:利益需要

利益需要是我们坚持“我对你错”的第一驱动力。 这个利益小至一块糖的奖励、一句话的表扬,大至个人的生死、组织的存亡。 比如,中国古代有南宋的“变法之争”(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与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之争),现在的美国有民主党与共和党之争。 他们都坚决地指责对方是错的,并且坚持自己才是对的。 其实,他们所坚持的对与错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与错背后所代表的利益。 比如,美国国会第二次发起对特朗普的弹劾,民主党和少数共和党议员坚持说这样做是对的,代表着对美国宪法精神的维护。 而绝大多数共和党议员坚称这样做是错的,这是政治追杀。 民主党发起的对特朗普的弹劾,本质并不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宪法精神,而是为了打蛇随棍上,乘机弱化特朗普的政治影响。 而绝大多数共和党议员本质上也不是为了维护特朗普或觉得特朗普是对的,而是不愿自己的选票受损而已。 因此,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有时我们哪怕心里明知道是错的,表面上也会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所以,若是因为利益需要所驱动的“我对你错”的坚持,就不要想着去改变彼此了,这个几乎没有可能,哪怕你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别人也不愿意。

原因二:自尊维持

自尊维持是我们坚持“我对你错”的第二个主要原因。 我刚毕业时特别不能接受批评。 有一次我负责的一场活动我没太当回事,第二天活动就要举办了,但原计划50人参与的名额才有3个人报名。 老板一下子就急眼了,当众训了我一顿。 我心里明知道自己理亏,因为确实记错了活动开始日期,但我实在受不了在同事们面前被当众数落。 因此脑袋一热直接就跟老板怼了起来:这个活动本来就不吸引人,怎样可能会有50人来参加呢?! 我的这个冲动行为就是自尊维持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对自尊的需要,甚至会超过享受美食、性爱、喝酒或拿到薪水。 特别是我们身处讲究“面子”的东亚文化圈里,更是很难当众承认自己是错的。 韩国、日本都将面子看得非常重,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几乎不可能在晚辈或地位低的人面前承认错误,因为这在自尊上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咱们中国也是如此。 像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不能认错的,奉天承运怎么能错呢,一旦承认错了那面子就丢大了,权威感就没了。 那知道了这个自尊维持的需要有什么用呢?

有两个很大的作用:1、换方式增强自身的自信 2、少当面指出他人的错误

▼ 1、换方式增强自身的自信 现在我们知道自己跟别人争执对错只是为了维持自尊而已,那就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增强自己的自信,而不是通过争论对错来维持。 因为这种争论对错的方式,除了我们自己被大脑欺骗以为能维持自尊外,其实面子丢大了去了。 不信你比较以下两个场景,感受下哪个给你感觉更自信、更有面子。 有一年轻人,经常和别人发生争执,活得特别累。 于是,他跑到大山里请教一位高僧大德,问道:“大师,请问快乐的秘诀是什么?” 禅师说:“不与愚者争对错。” 年轻人当即反驳道:“不可能!这算哪门子秘诀?哪有这么简单的!” 场景一:禅师笑了笑,说:“你是对的。” 场景二:禅师反驳说:“你这么争论不就成了愚者了?!”

▼ 2、少当面指出他人错误 既然我们知道人会本能地维持自己的自尊,那么除非极有必要,否则就不要当面指出他人错误。 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仅不会接受你指出的错误,还会对你心生不满;少部分能够接受你指出错误的人,哪怕表面再客气,潜意识里还是会对你的印象变差。 我们可以同样比较下以下两种场景。 一个人工作不上心,经常上班摸鱼偷懒,却又一直嫌弃现在的工作不好,觉得工资低还老被老板训,但又找不到其它工作跳槽。他现在来找你抱怨了。 场景一:你认同他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虎落平阳被犬欺,强龙不压地头蛇。别急,你的机会在后面。” 场景二:你指出他的错误说:“你自己工作不努力怎么行呢!努力了后,就算这家公司老板不认可你,别的老板也会认可你,到时就是你挑老板了。” 你觉得哪句更适合讲给这个人听呢?

原因三:验证性偏差

验证性偏差是我们坚持“我对你错”的第三个主要原因。 前两个原因都是我们有意识地明知故犯,但这个原因则是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陷入到了“我对你错”之中。 “错”这个字本意有分开之意,引申到我们今日的话题中,就是信念或观念与实际偏差,产生了认知失调。 为了避免上面的认知失调,我们的大脑演化出了“验证性偏差”的思维模式。 验证性偏差也叫“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因此,当我们输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或行为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承认这个错误(因为这会让你认知失调,产生难受的感觉),而是会去找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我第一份工作准备跳槽时,觉得HR好像因为我要离职,对我有了意见。 我跟闺蜜分享这件事时,闺蜜跟我说“你多心了吧,人家也没必要针对你哇”。 但第二天到公司后,我就发现HR看我的眼神明显跟之前不一样了。 而且跟我聊天时还有点套我话的意思,比如她问我“你是不是急着要去下一家入职呢?” 这难不成是想利用我着急入职的心理准备压我的工资? 我赶紧将这些都告诉了闺蜜,让她知道她错了,HR真的对我有意见。 但后来我才发现,HR的眼神不对是因为那段时间干眼症在点眼药水,问我是不是急着入职是想帮我将离职流程推进快一点。 不过身处之前的场景时,我打心里觉得HR对我有意见,因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这一点。 因此,当我们再次进入到“我对你错”的模式时,就要跳出来问下自己: “我是不是陷入到验证性偏差里了?我能不能找到跟我目前的结论相反的论据呢?” 这么自问下的话,就更容易从“我对你错”里走出来了。

原因四:纠正倾向

纠正倾向是我们坚持“我对你错”的第四个主要原因。 国庆假期,我去我姐家吃饭。 刚坐上桌,我姐就开始纠正3岁的小外甥了:在椅子上要坐正,不能歪着! 开始吃饭时,看到一手拿着勺子吃饭、一手玩着小汽车的小外甥,我姐又开教了:吃饭时要专心,不能玩玩具,知道不?说完就将小汽车给没收了。 差不多要吃完时,小外甥从椅子上往下一滑,就准备奔向玩具箱。 又被我姐一把给拉住了:擦了嘴、洗了手再去玩。 看到小外甥满脸不高兴,在我姐手上扭麻花似地就不愿意去洗手,我就打了个圆场:小姨拿纸巾给你擦下小手和小嘴,好不好? 结果小外甥不但没领情,还立马给我纠正:纸巾不干净,要用水洗才干净。 人大都喜欢事情在自己的控制中,希望人或事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父母对小孩的教育最为典型,我们所谓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将小孩的言行、认知塑造(纠正)为我们期待的样子。 所以就有了我姐吃饭时,对我小外甥的各种纠正。 不只是大人如此,当我们还是很懵懂的小屁孩时就有纠正别人的本能了。 像我小外甥,哪怕忙于反抗我姐的魔掌,也不忘纠正我的错误。 我在逛商场经过儿童游乐区时,最常听到的声音就是小女孩或小男孩尖尖的叫声“你这样是不对的!” 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女人还是男人,我们都热衷在纠正别人的错误中。 这种对别人错误的纠正,既是为了坚定自己的立场和自我认知,也是为了同化对方,这种同化是近乎本能的。 而同时我们也在抵抗别人的纠正,坚持“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对别人错误的纠正其实并不是为了别人好,而只是为了同化对方,使对方成为自己意识延伸的载体。 因此,若非利益维护或目标实现的必要,尽量不要去扭转别人的认知、纠正别人的言行,而是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尊重对方的本心,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如果一味坚持“我对你错”,违背对方的本心,强制将对方的言行纠正得跟自己一样,就成了“小人同而不和”了。 当你能够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本能后,也就代表你成熟了。

05、总结

坚持“我对你错”,说是一个人的本能可能都不为过。正是有了“我对你错”的坚持,我们争取到了自己的利益,维护了自尊,保持了自己人格、认知、言行的稳定与一致。 可以说,如果不坚持“我对你错”,我们将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畏缩缩,人格不稳定的人。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在“我对你错”的路上蒙脸狂奔下去,一个人要成熟起来就必须要能够克制住“我对你错”,纠正别人的本能。 因为,这会让你更自信,更能走出固执己见的误区,更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聚拢有本事的人在你身边。 所以,当你下次觉得自己对别人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想下“我这次是不是有可能错了?” 当你下次又想指正别人时,是不是可以忍一下或者换个说法?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黄骅招聘网立场。